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工作 > 校园生活 > 正文

3522vip浦京集团2023级考古班、考古拔尖班开展“寻古定陶,知行致远”主题团日活动

责任编辑:发布时间:2025-04-28点击次数:

为深化考古专业学生对文化遗产的认知、增强实践能力,同时厚植家国情怀与团队协作精神,4月20日,3522vip浦京集团2023级考古班与考古拔尖班联合开展“寻古定陶,知行致远”主题团日活动通过实地探访汉代墓葬遗址、文物库房、历史博物馆及文化地标,开启了一场跨越千年的文明对话。 

清晨8时,队伍抵达定陶后首站探访定陶汉墓群。作为西汉诸侯王陵的典型代表,定陶汉墓群中规模最大的M2汉墓是中国考古已发现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结构独特、保存最完整、最具典型性代表意义的一座汉代黄肠题凑墓葬,是黄肠题凑葬制发展到最为成熟的晚期阶段的典型代表,是研究西汉帝陵的唯一实体标本。在发掘现场,讲解人员详细介绍了汉墓的背景,形制,发掘史,保存状况,出土遗物以及其在考古学上的重要价值等,展现了汉代人“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念。同学们近距离观察了墓道结构,并通过展板与纪录片了解了墓葬的发掘历程及出土漆器、玉器等珍贵文物的考古价值。 

   

随后,大家走进文物库房,直面“会说话的砖木”。M2汉墓出土的1.3万余块青砖中,逾万块完整保留着朱书、墨书、刻画文字及符号,甚至还有汉五铢的印痕。同学们在指导老师带领下体验了传统拓印技艺,将砖文“复刻”于宣纸之上。而在黄肠木存放区,每根柏木上的墨书汉隶清晰可辨,铭刻着千年前的年号和工匠、监工之名。“这些文字让冰冷的文物有了温度,仿佛听见历史的心跳。”一位同学感慨道。

                     

午后,队伍转赴西施牡丹园。虽值花期尾声,园内仍可见“曹南牡丹甲海内”的遗韵。相传春秋时期,范蠡与西施归隐定陶(古称陶丘),经商致富,被尊为“商圣”。牡丹盛放与历史传说交织,令同学们对这片土地的文化积淀有了更生动的感知。 

在定陶博物馆,从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商周青铜礼器到汉代的陶俑,一件件展品串联起“天下之中”陶丘的文明演进史。馆内专题展详细梳理了定陶作为中原交通枢纽与经济重镇的兴衰变迁,令书本知识跃然眼前。 

行程最后一站是省级文保单位仿山。这里不仅是西周曹国国君陵寝所在地,更因延续数百年的仿山庙会成为鲁西南民俗文化活态样本。同学们漫步于庙宇群间,聆听讲解员讲述曹叔振铎治国的历史功绩,以及庙会如何从祭祀活动演变为融合商贸、文旅的民间盛会,切身感受传统文化在当代的生命力。 

返程途中,考古拔尖班班长庞同学分享感悟:“这次活动让我深刻体会到,考古不仅是发掘过去,更是连接古今的桥梁。定陶汉墓的每一块砖、每一根黄肠木,都在讲述普通人的生活史;仿山庙会的烟火气,则让我们看到文化遗产如何滋养现代精神。作为考古学子,我们既要扎根田野‘动手找历史’,也要用专业能力让文物‘开口说话’,为文化传承注入青春力量。” 

夕阳西下,满载收获的列车驶向归途。从汉代王陵到市井庙会,从地下椁室到满园牡丹,这场“寻古”之旅不仅是一次专业实践,更是一场文化寻根。葡京线路检测3522考古学子以脚步丈量历史厚度,用双手触摸文明脉搏,正以青春之力书写考古事业的崭新篇章。 



作者:侯明睿